資訊中心
北京城建北方公司克服工程隱形難題 溶洞頂上蓋起安置房
來源:《首都建設報》 作者:閆強 石福睿 時間:2017年12月04日
冬日的房山石花洞旁,樹枝伴著寒風烈烈顫抖。寒意侵人的環境里,一群來自城建北方公司的建設者在這里熱火朝天地工作著。
他們負責施工的是房山區河北鎮棚改安置房工程,是北京市首個采用PPP模式運作的棚戶區改造項目。作為北京市棚戶區改造的重點之一,該工程是政府和民間資本共同運作的新嘗試。
1896套安置房解4村居住難題
房山區河北鎮棚改安置房工程座落于房山區河北鎮半壁店村原雙山水泥集團水泥一廠舊址高地上,占地面積約為100畝,總建筑面積約為19.8萬平方米,共分為兩個標段,一標段為1#-7#住宅樓、26#地下車庫等12項單體,建筑面積約為9.3萬平方米;二標段為8#-16#住宅樓、27#地下車庫等17項單體,建筑面積約為10.5萬平方米。
“該項目主要面向附近的半壁店、萬佛堂、磁家務、黃土坡四個自然村的村民,共有1869套住宅,面積從30平方米到125平方米不等。”項目執行經理梁飛說。
溶洞填混凝土撐起樓房
對于住宅施工本身來說,項目并沒有太大難度,這個工程的難度都存在于隱形的地方。
該工程所在位置距離房山石花洞景區不足1公里,而且所有住宅建設在半山腰。“這說明我們的工程基礎施工很有可能面臨溶洞的難題。”梁飛說。
去過石花洞的人都清楚溶洞是藏于山中的洞穴,其中巨大的鐘乳石和石筍景色瑰麗,但對施工來說,一個個溶洞卻是致命難題。
工程最初的地勘報告顯示,地下部分僅有6號樓存在溶洞,可工程開挖后,項目團隊才發現這里星羅棋布著若干溶洞。
“溶洞小到幾十立方米,大到幾千立方米,四五個樓號下都有這樣的溶洞。”梁飛說。
面對如此密集的溶洞,項目技術團隊開始研究對策,轉移棟號位置,顯然山區的地質條件和現場的施工面積不允許,也就是說樓號只能建在溶洞上,可如何解決受力安全的問題呢?
梁飛說,當時團隊最終確定使用灌注法,就是根據溶洞大小灌入等量的混凝土將洞填滿。“這種方式最經濟,也能提高施工效率。最終我們填入的混凝土約1萬立方米。”梁飛說。
1萬立方米!這是什么概念?該項目一共有16棟住宅樓,每棟都有十幾層高,而一棟住宅的混凝土用量也就不到5000立方米,填入溶洞的混凝土就足以蓋起兩棟住宅,填入的土石量之大可見一斑。
冷凍膨脹法炸碎硬石
除了山中的溶洞,另一個難題便是一種特殊的石頭。由于該項目要破山作業,但從環保和安全角度考慮,項目沒有使用炸藥,而是用炮錘一點點地砸碎山體。普通的石灰石山體很容易破碎,可就在施工進行到中期時,梁飛發現,青灰色石灰石山體中露出雪白如凝脂的特殊巖層,這種巖層的碎料呈現粉末狀,整體石材看似比較疏松,可是能輕易雜碎石灰石山體的炮錘競對它久攻不下。
“當時炮錘砸一個位置十幾下,就砸出點白色粉末,連裂痕都沒有。”梁飛說。如此高強度的巖體不破碎,工程就無法推進。
經過項目技術團隊研究,決定采取一種冷凍破碎法,幾根半米長的圓柱形鋼管便是這種方法的實施設備。梁飛說:“這種工藝是用液態氮在鋼管內急速冷凍,再將一根根鋼管插入事先打好孔的山體中,通過液態氮膨脹帶動鋼管受力將山體撐裂,再用破碎設備一次性剝離,這種方法使用效果很好,目前巖層的挑戰已經解決。”
信息化實現智能管理
面對諸多施工難度,項目部的管理充分利用信息化,實現對工程管理時時監控。項目部員工的名片上,都有一個二維碼,掃碼關注后,不僅能看到公司簡介、項目簡介、團隊建設、文明施工等內容,而且還有領導關懷、形象進度等,領導到訪等新聞實時更新,安全文明施工、質量、進度等每周更新,圖文并茂,十分豐富。只需一張名片,不必親臨現場便可知項目的所有動態。“咱們工地是重點關注對象,每周至少有兩三次檢查,這張卡片不僅宣傳了公司,同時也能讓上級和公司領導隨時了解項目情況”。相關負責人說。
“叮咚”,正說著,梁飛的手機發出了提示音,“項目部又發新通知了”,梁飛掏出手機說,這是我們自己的辦公平臺,名字叫“口袋助理”。據介紹,項目部為提升溝通和辦事效率,采用了第三方免費APP。在這款APP上,項目部實現了考勤、審批、通知、溝通等多種功能,更主要的是通過該軟件,實現了各項工作的明確分工,責任人、輔助人、完成時間一目了然,大家還可以在上面實時討論技術問題。通過工作匯報功能,每個員工可以寫下當天的工作日報、工作內容、心得收獲、困難和建議等,都可以文字加圖片的方式上傳提交,方便項目領導班子及時發現工作中的問題和不足,調整工作思路。